|
|
|
|
|
|
|
罗云 |
|
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中国美术人物志‖第三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——罗云 美术人物志 时间:2018-10-27 23:59:22 点击次数:5753 |
中国美术人物志‖第三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——罗云
美术人物志
02-13 19:12
罗 云,1964年生于四川南部,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,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国家画院、荣宝斋画院刘大为工作室访问学者班长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,北京军地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,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,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,2011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、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省文联联合授予“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”。现定居北京。
2011年国画作品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获中央外宣办、国务院新闻办等联合评选颁发的美术类全国金奖。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。2008年被《中国书画》杂志评为“最具升值潜力艺术家”。2010年、2012年被评为“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人物画家之一”。
作品刊载于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中华儿女》、《两会特刊》、《荣宝斋》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及画册。
出版有《罗云人物画集》、《罗云花鸟画集》、《罗云水墨毛驴》、《大匠之门: 罗云俄罗斯人物写生》、《天津杨柳青.近现代罗云梅花精品》等几十部专著。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、中南海、钓鱼台国宾馆、荣宝斋等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。其艺术成就被国内外多家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。曾受邀访问美国、俄罗斯、法国、英国、印度、意大利等欧洲艺术院校和美术馆。
▲场景效果图
罗云 艺术路上的朝圣者
文/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杨帆
对于生命的理解,人人各异,内心世界的丰富而绽放的异彩,是因对生命深层的体察而蕴藏细腻的悲欢,人的品位和精神亦有质地的区分。
美化美奂,容纳一切美,充盈着高贵典雅。在绘画中洒脱而不拘谨于平面线条,浓烈而不狂放于市井人情。在茫茫宇宙,人是渺小的;在漫漫人生路上,短暂却可以永存。 ——罗云
在5•12汶川大地震四周年之际,罗云再次回到成都,短暂停留数日后,他又将赶赴阿坝写生,回访藏区建设新成就,探望在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中出现的真实人物。启程前,罗云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,他表示,这次藏区行除了要纪念四年前的那场旷世之灾,同时他还要收集大量素材带回北京,“我计划要花一年时间创作出一批反映藏区的大型组画,以反映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打算把这个系列命名为《雪域子民》。”
悟道·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成艺术分水岭
2010年4月,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,由四川省委宣传部、四川省文化厅、四川省文联共同主办,巴蜀画派促进会等联合承办的“四川更加美丽——四川美术书法名家优秀作品展”活动,当时邀请全国数十名川籍艺术家兵分两路开进四川腹地,进行了为期近一周时间的采风活动。擅长民族民俗风情绘画的罗云加入到藏区采风队伍。
回京后,罗云把这次采风中收集的素材认真加以过滤,激情澎湃的他专门定做了一张两丈的巨幅宣纸,他要在上面尽情泼洒自己对家乡全部的爱,就像一个诗人要酝酿一首对爱人的长诗。“一般国画很少会画这么大的尺寸,2米的长度就已经很大了,可是我觉得这次得到的感悟一定要足够大的容量才能展现。”
罗云说,画里的每个人都有原型,绝对不是虚构。“本来我只想画30个人,但后来发现有太多乐观的当地民众可以入画,于是又增加了38个人。”在呕心沥血搞创作的时候,罗云在四川的老母亲病重,他也忍痛放弃了探望母亲的念头,当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正式完成后,迫不及待的罗云立刻买了张机票,从北京飞回成都和母亲团聚……
时隔一年,再度回忆起这幅震撼画坛的巨画,罗云很感慨地说:“画中的人物都是家乡的老百姓,每个人都和真人一样高,当时创作这幅画的那半年时间,我推掉了所有的展览和其他创作。
为了不让人找到我,甚至我一度把自己的手机给关了,春节几天我连画室门都没出过。”罗云认为,这幅群像式的史诗画卷是自己20多年来艺术创作的一道分水岭,从此之后他如悟道一般,确定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。
思变·西学中用探索国画笔墨精神
业内人士认为,罗云的画作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的关注,对于生养他的土地的情怀,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。评论界对罗云赞赏有加的社会责任心也是鞭策他一路前行的源动力,所以他今年再度回到家乡四川,一个更宏大的创作计划在罗云心中酝酿和发酵。
“我回藏区写生采风的想法其实已经酝酿了三四年,主要是因为当初创作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占用的时间太长,不得不临时搁浅。我这次专门从北京开车来成都,目的就是要深入藏区腹地,从川藏公路一路前行至布达拉宫,整个行程将耗时二十多天,往返数千公里。”罗云说,这次藏区之行不光要背上画板一路走一路画,还要回访当时走过的汶川、北川、什邡、萝卜寨等地,要全程记录下两年来藏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罗云说:“我应该要深层次地发掘藏区人民人性闪光点,再创作一批高原题材新作,这次深入藏区写生,我就是想收集更多素材,计划创作出至少六十多幅系列作品。”
罗云表示,当采风结束后,他回到北京计划用一年时间闭关创作。“最近人民美术出版社、天津杨柳青出版社、荣宝斋出版社、岭南美术出版社一直向我约稿出画册,但我都无暇顾及。”据了解,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多家美术馆也想邀请罗云举办个人画展,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甚至提前为他写好了“罗云画展”的题词。
罗云从事藏区题材绘画已经20多年,这次创作的新系列和以前是否有所不同?他说:“我以前画藏区题材偏重苍茫大气的风格,而《从悲壮走向豪迈》引导我想表现藏区另外一个方面,画面将更偏重于阳光喜悦和朝气蓬勃。”罗云以前也要画传统的花鸟山水,他笔下的毛驴和梅花更是得到很多画坛大家的推崇,可他却踏上另一条道路去追逐自己的艺术理想。
由于早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求学,罗云比很多画家更深谙中国画当下应当求新求变,以西学中用的方式来反映时代的重要性。“人物画对当今的中国非常重要,应该要把西画的精准造型和锤炼多年的国画笔墨技法相结合,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,这样才能体现出新时代下国画的笔墨精神。”
罗云认为,西画的思路和中国画截然相反,而是喜欢把人做主角,山水只是作为背景,达芬奇、米开朗基罗、德拉克罗斯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敬仰的大师,就是因为他们画中那些人物熠熠生辉,至今不朽。
朝圣·纵使路途坎坷也要誓死坚持
去年,罗云在甘肃采风,他在夏河县拉卜楞寺遇到了一位藏族老者,这位老人是从四川阿坝出发去拉萨朝圣的,途经甘南和罗云偶遇。老者一路磕长头,额头早就结了厚厚的老茧,他瘦骨嶙峋,一头白发迎风飞舞。这位老人的执着精神和坚韧不拔让罗云非常感动,回到北京立刻把老人的肖像画在六尺宣纸上,并命名《朝圣者》。在罗云眼中,他和这位老者有相同之处,他们都必须要经历漫长而坎坷的路途,才能抵达内心那片纯洁的圣地。
著名艺术评论家贾德江曾撰文评述过罗云的艺术之路,在这篇名为《集中生命力去进攻》的文章里,他写道:“毫无疑问,历尽沧桑的藏民与罗云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作为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、事业奋求者,他也长期负重,也曾像藏民那么劳顿、忍受和喘息,甚至也有过他们那样的迷惘和自足。以真诚的心画真情的画,总不免要把自己投影于作品的。”他指出,罗云表现藏民人生的幅幅作品,无不积淀着画家对默默忍受命运、甘于人生艰辛的雪域子民一种深隐的关切和恋念。
罗云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:“中国近代画坛的徐悲鸿画出了《愚公移山》、蒋兆和画出了《流民图》,这些都是影响了几代国人的巨作,他们都是人物画的大家。我当初在中央美院选择人物画这个课题时就意识到,这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,人物画需要很高基本功,绘画过程也非常枯燥,这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苦,有时候我的确感到很无助,但无论多难多艰辛,我都要继续坚持下去。”
经过二十多年的锤炼,罗云的人物画作品在画坛名声鹊起。他的人物绘画有鸿篇巨制的主题性绘画,也有立轴斗方小品。人物写生是罗云的一大强项,他借用西画训练方法,将素描、色彩、速写、解剖学、透视学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之中,通过人物写生作为造型的基本功训练解决笔墨与造型的融合问题,并在墨色的抒写间传达对人物精神的种种个人感受,强调想象力和主观情绪表达,致使他的人物写生向着创作的层面接近,更具作品化的特点。
此外,罗云的主题性创作也受到业内认可。大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,没有不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;通过创作,又可以检验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艺掌握的水准,这似乎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。早年,罗云有机会到西部藏区访问写生。在那里,他发现了一片令他身心感动的人们和土地。此后,他又多次走进西藏,每每使他激动、亢奋,以不可抑制的激情画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回味,他开始了“藏民系列”的创作。如果说,罗云的人物写生偏重于描绘再现,情感强烈而单纯,那么,他的“藏民系列”则偏重抒发表现,情感内敛而复杂。
罗云认为,人物画不光能反映时代,更能体察人性,同时也在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。他说:“当然我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继续苦行,勇闯艺术之路,内心赞美,心怀感恩!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感悟生命的永恒之美,同时也能看到画中人物内在精神的高贵与大气。”
|
|
|
|
|
|